摘要:第三,既然老百姓不消费,那就让政府消费。 ...
但是,为什么转变得这么困难?民间消费为什么难以增长?中国GDP增长所带来的就业为什么这么少而资源消耗又这么多?两组数据最能展示背后的原因:第一,从1997~2007年,中国劳动者报酬占GDP之比从53.4%降至39.7%,而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从GDP的11%上升到20.6%。
也正是基于此,以前的工业革命的进程领导者,可以是工程师团队,可以是资本团队,而这次新的能源大革命的领导者一定是思想家团队,实际上,目前掌握美国能源革命的恰恰是这样一个思想家团队,这就更需要我们从历史大体系角度认识这场能源革命,从全球最先进的能源变革的计划中整合出中国能源革命的超越战略。为此,一个国家占领新的全球制高点的能力也就取决于它颠覆习惯的能力和思想的改变程度。
其二是实现智能能源网产业的集成化。基于此,我在与一些国际学者的交流之中迫切地感觉到,这次能源大革命缺的不是技术、不是资本、不是市场,而是思想,缺乏的是将我们整个人类能够正确地带进下一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变革的战略增长的知识和生产标准。如何认识中国智能能源网的启动机制我认为:推动以600多个市级单元为主导的集成化改革应该是中国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的体制突破口,为此,需要其一:应大张旗鼓地推进与输电侧智能化改革同等重要的配电侧、用户端的智能电网建设,智能电网的建设首先是配电侧和用户端的革命,需要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持续推动改革。因此,于改革之步骤,可照顾分行业渐进式建设的实际,而于标准,则必须照顾从智能能源网的制高点的基架之巅优先建造,这也是考验100多年来中国工业和技术创造力水平的关键,也是中国生产力不可多得的领先世界的机遇。就国内而言,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是迅速和高效的,但是这个智能电力网的建设仅仅是智能能源网的网架建设的主要部分而非全部,我们不能以智能电网的局部竞争而放弃在智能网领域的整体创造,而且,这个体系建设所缺憾的就是还没有一个世界领先的技术标准体系。
在这场全球性知识产权的重大创造中,中国应该有所作为,也有可以作为的历史平台和机遇实际上目前我们使用的智能电网一词的英文原文为Smart Grid,原意应为智能网格或智能网,这个概念又包括智能家电网格、智能电力网格、智能数据网格、智能热力网格、未来网格等多种涵义,智能电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全部。奥巴马的能源变革之于传统变革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催生了新的产业革命、技术革命和思想革命,这三个革命的核心就是思想大革命。2002年、2003年、2004年,生产很快。
但是我们就有便利条件,国外好的东西我们都可以拿来。你又不同意他的观点,能跟我们谈一谈吗? 邹至庄:对。要发多少证呢?我觉得这个可以尊重居民的意见。要是存到银行,利率一年是12%就可以。
《第一财经日报》:这鼓励了大家的积极性。《第一财经日报》:我们也发现,即便是一个很好的政策建议,其推进的时机也非常重要,错过了时机再去推动一项改革,效果可能完全不一样了。
乡镇企业与国营企业相比比较成功,为什么呢?因为乡镇企业的经理待遇比国营企业待遇高两三倍。《第一财经日报》:就是要正的利率? 邹至庄:对,是正的利率。我们提议的并不是一个完全新的政策,我们是要提议怎么调整。他们两个人在我家里谈,怎么使中国经济学现代化。
我用计量的办法,通过从前的数据做一个模型来预测,要了解通胀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那么,地方政府也是有限的,就根据有限的资源规划什么需要发展、提出些新的思路进行投资。现在他们基本上都回来了,都很有成就。以当时的经验,如何看待今天的通胀?两年前你就曾经提到过,中国会出现通货膨胀,现在已经来了。
从那个时候开始做了很多事情。因为我开始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时候,在1962年就去了IBM作研究。
第二就是外汇,美元的价格弄得非常低,低于它的价值。对水和空气的污染,有一部分是工业造成的,利用能源就是这样。
《第一财经日报》:有一个排污证可以交易。现在这样做,可能还有其他负面影响,还要多多考虑。据我所知,你当时也参与了这个决策过程,能不能给我们讲讲当时的故事? 邹至庄:开始改革的时候,物价要改革,这非常重要。有两个最主要的变数,一个是价格,汽车价格越低,需求越多。所谓Chow test就是用计量的办法来检验两个不同时期的经济什么关系,从前的关系和现在关系是不是还是一样,Chow test的动机是这样开始的。你是在什么时候,怎么研究出来这样一个比较好的工具? 邹至庄:我在芝加哥大学写的博士论文,是关于美国汽车的需求。
在这方面,有很多失败的案例,能给我们讲一下这些情况吗? 邹至庄:很多人会经济学理论,而且在第一流的经济刊物出版过重要论文。不然,人们把钱花掉,买东西,物价就增长了。
2、货币增加与通货膨胀 《第一财经日报》:看过去这么多年改革的经验,发现我们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与通货膨胀斗争的宝贵经验。另一个办法是允许,但要交费。
但是,从前很多价格太低。引进外资包括技术管理等各方面。
一个好的学院派经济学家,往往并不一定知道如何提供好的政策建议。从理论上说应该是对的,但这个方法不完全适用于当地。《第一财经日报》:但是人民银行进行了大量的对冲。所以,价格例如美元汇率、房租等一定要提高。
就这些话题,《第一财经日报》与第一财经频道《经济学人》节目与邹至庄进行了深度对话。那时候我还继续计量方面的方法,后来我就开始研究美国经济,宏观经济的模型。
《第一财经日报》:那么,在环境领域呢?怎么样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 邹至庄:我简单说一下对环境领域的提议。第三个增长的因素,就是发展的程度跟先进国家有一定距离。
所以,两方面需要寻找一个平衡。5、控制论和宏观政策 《第一财经日报》:在计量经济学中,邹氏检验(Chow Test)现在已经是一个非常常用的工具。
该付多少呢?国家环保现在变成部了,是吧?由他们对水跟空气的污染给出一种许可证,有污染(企业)一定要买这个证。2002年,中国货币增加很快。《第一财经日报》:改革最早从农村开始,从农业开始。第一个例子是住房,那时候几元人民币可以住一个月。
其实政策不会整体改变。但对物价的影响要慢一些才能显现,可能会过两年。
因此,这几点,即投资、贸易以及人的自由交流,非常重要。为什么我们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后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功?这背后最有趣的是什么? 邹至庄:在农业方面,最简单的就是多劳多得。
供应为什么没有增加呢?我觉得最主要就是因为医疗供应是由政府包办的,尤其是国家包办。怎么控制呢?一个办法就是不允许(生产)。